他,创造了一片绚烂的艺术天地——山东高密籍画家单百平的“专擅”与“兼通” -168app官网下载
鲁网11月17日讯 他画水墨山水,更画古木青檀,于历代山水及花鸟画做深入细致的临摹和研究,用笔简练洒脱,重意不拘于形;他收藏名家紫砂壶三千余件,赓续紫砂文化;他建设青檀文化园保护稀有树种,传扬高密青檀文化品牌;他参与发扬光大“夷安画会”,带领高密市美协的美术家们努力创作,绘出高密美术的新图景——多年来,北京书协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高密市美协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单百平在多个文化艺术领域中不断探索与尝试,于宣纸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更在广阔的艺术世界里,致力于“专擅”水墨的同时“兼通”大文化。
美术之梦
“一件事,只要认定了,就一定要做好做精,这个过程让我养成了做事专注、永不放弃的坚定个性。”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单百平感慨万千。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195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高密的单百平,艺术启蒙于其父亲单立身老人的言传身教,从小爱好书画与音律。每逢过年,父亲就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书写楹联,七八岁的单百平就为父亲打下手、研墨、割纸。耳濡目染中,年幼的单百平也会凑上前去比划几笔。在父亲的指导下,岁时,他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年少即早熟的单百平为了补贴生计,利用课余时间跟随同村的单亦祥老人学习木工。为了精进技艺,后又跟随村里的单绪昌老师系统地学习了书画艺术,牡丹、祥云、游鱼、石榴、山水等题材被他熟练运用到了家具雕刻的制作中。“在画稿和设计图案里有着他美术创造的梦,也有家族传给他的文化基因——这种情况使我想起了齐白石老人早年的经历。”著名美术史论家李松说。
“自幼时起,我所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家族文化,都是千百年来先人们的智慧结晶,所以在后来的人生中,我也都以这些为人生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 ”回顾这段经历,单百平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不论是书法、木雕、绘画还是音律,都有着密切的共通性,只要是能对艺术创作有所裨益,他都会去尝试和深入研究。
参加工作后的单百平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在买不起宣纸的艰难岁月中,他在旧报纸上临摹《芥子园画谱》,心追手摹。在单绪昌的引荐下,单百平还经常去到青岛崂山游学写生,有幸多次与张朋、单应桂等高密籍美术界大家交流学习。在他们的影响下,单百平的书法、绘画技法日渐精进。
青檀之画
高密美术在山东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块人文昌盛的土地,古来便有“高密之胜,胜诸人文”的描述。千百年来,高密籍丹青墨客英才辈出,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书画遗产。特别是清代高密画坛,指画开山祖高其佩,画中十哲之一李师中,书画皆工的清代名臣刘墉、刘镮之,以及单畴书、任坪、李怀民、王功后等诸多名家灿若繁星;民国至当代,李徵、张伯儒、张伯起、宫滨汀、单应桂、张朋、张建中、王霞等名家更是交相辉映。在高密书画的发展长河中,高密单氏家族的艺术创作亦十分亮眼,书法家单若鲁、单烺、单楷,篆刻家单子言等大家的作品流芳溢彩,传于后世。
读单百平的画作,有谦谦君子的风韵自然流淌。《贤人雅居》画隐逸文人冶游山间之趣;《松风》皴擦点染传统风貌山水,“三远”意蕴兼具;巨幅作品《江山万里》取景则颇为辽阔,近景的巨松,中景的帆影、村舍与远景的山峦、江水,共同营造了一片壮丽山河……成长于高密这片书画艺术沃土的单百平,近年来厚积薄发,在许多展览中皆有不同题材的作品亮相。他的绘画艺术雅俗共赏,既注重当代人的视觉接受,又给作品注入历史的文化积淀,给人以隽永的美之享受,一如画家单应桂所言,“画如其人,向美而行,人豪放大气,他的画也比较舒展”。
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单百平尤喜青檀题材——擅长画那些在《诗经·将仲子》和《诗经·伐檀》中就有记载的古老稀有树种青檀:他的《三喜论古檀》,笔墨皴法遒劲,黑白疏密有致;《古檀图》取青檀局部加以描绘,布局气势非凡;巨幅作品《青檀神韵》更是活色生香地墨染青檀“神韵”,飞鸟灵动,点缀其间,陡添画面韵致……他的笔墨随着对所表现的青檀形象的深入,或张或弛,或谨严或放逸,尽显以笔墨抒写心境的意趣。或线面浑融、笔墨遒劲、墨彩润泽,或细笔轻盈率意写之,既概括凝练又飘逸洒脱——在他的画笔下,古青檀的造型立足于写生,画面笔墨得益于书法,既结合对象形神,又追求笔情墨趣。“他喜画青檀,不但画树木形貌,更画出青檀的精神,一种既古老又有顽强生命力的向上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单应桂说。
单百平热爱青檀,不仅将它留在画面中,更斥巨资打造了千亩青檀文化园,保护被称为“中华瑰宝”的古青檀树种,协助拍摄电影《青檀》,致力于传扬青檀文化。青檀“贵在其皮”——据传,东汉造纸家蔡伦故去之后,其弟子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质地绝妙的“千年寿纸”——宣纸。青檀树、青檀纸、青檀园与单百平的青檀画,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联系了起来。
文化之力
单百平的艺术创作与故土高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诸多创作灵感,亦来源于高密这片土地和单氏家族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85年出土的逨钟、2003年出土的逨鼎与逨盘,让对西周时代单逨家族的考证成为考古学界的研究热点,更让单百平在2014年发起成立单逨文化研究会,利用六年时间辗转北京、陕西、湖北等地,开启单氏文化寻根文化之旅的调研。“逨盘是记录中国第一部家族史的青铜器,更是单氏家族最早的、最有说服力的家谱。盘中铭文记载,在西周身居要位的单氏先祖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记述了西周历史和单氏家族的历史。周宣王时期,赐予单逨铸造十鼎,并官司历人,监察百官……”在单百平的讲述中,正是这次寻根之旅,让他见证了先祖的丰功伟绩,也让他更加坚定地开启了关于家族文化传承复兴的新征程。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先后出资百万,邀请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600余名单氏宗亲举办中国(高密)老子论坛,与学者刘高奇合作《单逨传奇》一书,成为弘扬单氏文化、老子文化的一段佳话。
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尊崇,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单百平,又开始痴迷于收藏,他从点滴开始,入心入门并逐渐成长成熟,收藏顾景舟、陈鸣远、时大彬等紫砂工艺大家创作的文玩宝器,在大文化层面,打通多种艺术、多种文化,使之在自己的世界里相熟相通。
在历史悠长的高密文风泽被之间,自然流露出的是高密人浪漫、包容、开放、豁达的文化品性——单百平的艺术生涯印证了这一点,他的艺术前辈们的经历更是鲜明实证——古称“夷安”的高密, 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单应桂、张朋、张建中、蔡省庐、王梦凡、焦岩峰、张文光、楚启恩、王霞、葛铭勋、宫滨汀、陈公治、李世欣、罗相福、罗相诗等高密籍书画家,曾自发组成的一个书画学术探讨组织——夷安画会,对当时高密的书画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更为高密书画艺术形式的扩展开创了新的学术格局。20世纪90年代,夷安画会推动的高密籍书画家作品联展先后在青岛、济南、高密举办,在山东省内外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夷安画会是高密文化艺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密几代书画人“叶落归根”的一个念想。直到今天,夷安画会仍在赓续和传承——为赓续上一代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和艺术追求的精神,推进高密美术事业更好发展,2021年,夷安艺术研究院(夷安画会)经行政审批部门和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落户高密。研究院举荐原夷安画会发起人之一、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单应桂先生担任夷安画会首任会长,单百平担任执行会长。
“单百平有着实干精神,他做工作的着眼点和初心不在于自己,而在发展高密的美术事业,助推高密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高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传洲如是说。在夷安画会复建与注册登记的过程中,单百平和高密市美协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多方走访、意见征集、研讨论证……而这只是单百平在高密市美协所做的诸多工作中的一项。他还积极组织高密籍省内外文艺家雅集,号召大家助推家乡的美术事业与文艺事业。在单百平看来,美术创作与美术工作同样重要,它们都是增强“文化之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单百平“专擅”水墨艺术创作,更“兼通”艺术收藏、学术研究、文化园区营造、美术组织工作……在“专擅”与“兼通”的平衡中,一如李松先生所言,他创造了“一片绚丽的艺术天地”。(通讯员 纪哲 图文来源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