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4日讯(记者 王云鹏 解家潍)海水稻,一个“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稻花香”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地接近生活。
秋风起,金稻香。金秋十月,寒亭区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即将迎来第三个收获季。与三年前的滩涂地相比,这里已是一片江南景象,芦苇掩映,水流潺潺,稻穗金黄,迎风摇曳。谁也想不到,只用了三年的时间,“荒滩”变了稻田,潍北有了“江南”。
据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亩产量至少将达到650公斤。而在此前两年,这一数字分别为500公斤、625.3公斤。三年来,随着海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附近的村子也悄然发生了新变化,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村里的车变多了。
寒亭区西官亭村靠近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村民程汝民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村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由于地势低洼,雨季内涝严重,作物的产量低,且每年的收成很不稳定,在雨水多的年份里,甚至会入不敷出。
“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了!”程汝民兴奋地说,“以前别说小轿车,拖拉机都买不起。”
2019年,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签了土地流转协议,开始种植海水稻。土地流转以后,公司每年按照每亩1000斤小麦的市价支付给村民。按照今年小麦1.3元左右一斤的价格计算,村民每亩可获得1300元的土地流转费。
在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当保安的孙华南,原本在家种了七八亩麦子,按照他的估算,平均每亩地收入只有四五百元。如今,除了因土地流转每年收入一万元左右外,每月还有两三千元的工资收入。“不仅收入增加了,原来起早贪黑下地干活的时间,可以用来照顾家里孩子和老人。”孙华南说。
村里小轿车的增多,并不仅仅是因为村民增收后买车的多了。
随着海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万亩海水稻成了禹王湿地内的新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到周末及节假日,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昔日的涝洼地,如今已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深挖海水稻产业链,制作海水稻系列深加工产品,依托禹王湿地,打造以海水稻为主题的文旅区域,在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正在加快。产量高了,车辆多了,环境美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提高了。”程汝民说。
喜看稻稻菽千重浪,乡村振兴谱新篇。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指能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生长,可以不施肥、不打农药,不惧海水短期浸泡的水稻品种。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了万亩片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扩大推广到10万亩,亩产破400公斤。接着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江苏如东、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亩产逐年递增,在寸草不生荒废的盐碱地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丰年。
据了解,寒亭区海水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规划占地18万亩,主要发展生态种植共养、精深加工销售、生态文化旅游,打造全国唯一的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该项目2020年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6亿元。成功举办中华拓荒人海水稻插秧节,在国家级海水稻测产中亩产达到625.3公斤,袁隆平院士生前给予高度评价。
基地通过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规划建设育苗温室50座,采用虾稻共作、稻麦轮作等新模式开展生态种养,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收益;同时,开发推广海水稻酒、调味品等特色产品,打造“种福田”“袁匠”等生态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影响力。
下一步,将创建“无人农场海水稻”绿色农产品品牌,结合品质追溯系统二维码增加查看无人农场作业视频及肥、药用量等作业数据,提升品质认证效果与附加值,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稻种植基地。